-
推动《延安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在社区落地生根,让居民明确分类责任、掌握规范要求,北苑社区于7月14日开展“学条例、守规范”主题宣讲活动,累计吸引100余名居民、商户参与,有效提升了条例知晓率与执行力。
精准宣讲:让条例内容“入脑入心”
1. 分层讲解,直击重点人群需求:
面向老年居民:以“条例里的生活小规矩”为主题,。例如结合条例“菜叶果皮要破袋、旧电池单独放”的顺口溜,帮助记忆厨余垃圾与有害垃圾的投放要求;现场播放“老人误投被提醒”的情景短片,说明“首次违规以教育为主”的人性化规定,消除抵触心理。
面向商户:召开专题座谈会,逐条解读条例对经营场所的要求,如“餐饮商户需每日记录厨余垃圾清运量”“便利店不得向顾客提供不可降解塑料袋”,签订《商户条例遵守承诺书》,现场解答“外卖垃圾谁负责分类”等疑问。
2. 案例结合,让“法条”变“身边事”
环卫工人结合案例解读法律责任:
分析“某小区住户因连续3次混投垃圾被罚款50元”案例,说明条例“个人违规处罚标准”;
以“某餐馆将厨余垃圾与纸巾混投被约谈”为例,强调商户需承担的“源头分类责任”。
居民李师傅感慨:“原来条例不是摆设,扔垃圾也要守规矩,以后可得认真分了。”
互动体验:让条例要求“落地见效”
1. “条例对照”实景纠错
在宣讲现场设置模拟垃圾投放点,摆放“未破袋的厨余垃圾”“混有食物残渣的废纸盒”等常见违规场景,志愿者对照条例指出问题:
“像这样把塑料袋和剩饭一起扔进厨余桶,就违反了条例‘厨余垃圾应去除包装’的规定”; 针对“可回收物混有污水”的情况,说明“这会导致回收企业拒收,违反条例‘保持可回收物清洁’的要求”。居民通过“找错误、改行为”,直观理解条例细节。
成效与后续计划
阶段性成效:活动后问卷显示,居民对条例核心条款的知晓率从活动前的53%提升至92%;商户对“垃圾分类记录义务”的认知率达100%,已有10家商户主动更新了分类容器标识;
社区垃圾混投率较活动前下降35%,厨余垃圾破袋投放率提升至70%。
下一步措施:
每月在业主群推送“条例小贴士”,结合居民日常投放问题解读条款(如“掉在地上的树叶是否算厨余垃圾”);
组建“条例督导队”,由党员志愿者对照条例开展现场指导,对轻微违规行为及时纠正;每月评选“条例践行示范户”,通过公示先进案例(如“张女士严格按条例分类,连续1个月零失误”),形成正向激励。
通过此次宣讲,居民从“知道有条例”转变为“明白怎么守”,为垃圾分类“法治化”推进打下坚实基础。
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