煦明日志
1947年,蒋介石来到延安,问一过路农民:你可见过毛泽东?谁想到,老农民的一番话,让蒋介石晚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第二天就灰溜溜的离开了延安,此生再也没有踏进过延安一步。
那会儿蒋介石的车刚开出延安地界,他就把窗帘拉开了,一路盯着窗外的黄土坡发呆。旁边的副官小声问:“委员长,要不要歇歇脚?前面有个镇子能打尖。”蒋介石摇摇头,突然冒出一句:“你说,咱们的兵,有几个见过我扛枪?”副官愣了,这问题没头没脑的。蒋介石又说:“老农说,毛泽东开春带着村里人挖水井,挖得手上全是泡,村里老太太给他送草药,他还跟人家道谢。”
这话让副官也沉默了。谁不知道委员长出门,前呼后拥,吃饭要八菜一汤,底下人递个文件都得哈着腰。可老农嘴里的毛泽东,就跟隔壁街坊似的:帮着晒谷子,教娃写字,农闲时蹲在村口大树下跟老汉们唠嗑,唠的都是“今年雨水够不够”“明年种啥能多收点”。蒋介石突然想起自己在重庆时,有回下乡视察,县长提前半个月就把路修了,老百姓穿着新衣服站两边喊“委员长好”,可他一眼就看出那些衣服是借来的,脸上的笑比哭还难看。
路上他又想起抗大。去之前他以为那是个啥高级学堂,结果一看,学生们住的窑洞漏风,上课用的黑板是石头凿的,冬天没炭火,学生冻得直搓手,嘴里还背“为人民服务”。他当时就纳闷:国民党的军校,教室是砖瓦房,冬天有暖气,教材是进口的,咋就没培养出几个能打的?后来老农一句话点醒了他:“抗大的先生说,学本事不是为了当官发财,是为了让咱老百姓能吃饱饭。”蒋介石心里咯噔一下——他的军校,教官跟学生说的是“好好干,将来当将军,住大洋楼”,这差的可不是一点半点啊。
晚上住到临时行辕,蒋介石没让点灯,摸黑坐在椅子上。他想起自己小时候,家里也穷,放过牛,割过草,那时候他也觉得老百姓不容易。可后来当了官,住上了洋房,坐惯了汽车,慢慢就忘了割草的滋味,忘了牛棚里的霉味。毛泽东呢?老农说他穿的衣服补丁比布还多,吃的跟老百姓一样是粗粮,可老百姓说起他,就跟说自个儿家的兄弟似的。蒋介石突然明白:为啥国民党的兵一打就跑?因为他们不知道为啥打仗;为啥共产党的兵越打越多?因为他们知道,打赢了就能让家里人过上好日子。
第二天一早,蒋介石没吃早饭就走了。他没跟任何人说自己想了啥,但从那以后,他开会时偶尔会问:“底下的士兵,这个月的饷银发够了没?”可惜啊,积习难改。国民党的官员早就习惯了中饱私囊,军官们早就忘了士兵也是爹娘养的,他那点反思,就跟往滚油里滴了滴水,连个响儿都听不见。
总结:其实蒋介石在延安看到的,不是毛泽东有多神,而是一种最朴素的道理:你把老百姓当亲人,老百姓就把你当靠山。共产党能赢,不是因为窑洞有多结实,也不是因为武器有多好,是因为他们跟老百姓心贴心,汗洒在一起,苦吃在一起,老百姓才愿意把身家性命都托付给他们。这世上最厉害的武器从来不是枪炮,是人心齐。
信息来源:环球网——揭秘蒋介石的“延安行”:被毛泽东的窑洞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