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欣6
				 
				1947年,蒋介石一生中唯一一次抵达延安。胡宗南安排延安民众高唱改版“东方红”:“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蒋中正……”
那天的延安,太阳毒得很,晒得人头皮发麻。南关到南桥的碎石路是新铺的,脚踩上去沙沙响,听说为了修这条路,工人们熬了好几个通宵,胡宗南还特意让人从西安空运了不少洋灰,生怕路面不平硌着蒋介石的车。街边的人早就站成了两排,从早上天不亮就被甲长吆喝着集合,挨个搜了身,连兜里的铜板都被翻了出来,说是为了“安全”。大伙儿手里攥着领到的布面,上面印着蒋介石的画像,风一吹哗啦啦响,有人的画像边角都磨破了,也得举着。
唱歌的队伍里,有个老汉牵着小孙子,小孩才六岁,跟着大人哼哼“东方红”,唱到“蒋中正”三个字时,声音细得像蚊子叫。老汉偷偷掐了他一把,小孩一哆嗦,声音才大了点,可眼睛直勾勾盯着地上的蚂蚁,根本不知道自己唱的是啥。旁边站着的宪兵挎着枪,皮靴擦得锃亮,谁要是嘴型不对,立马拿眼刀子剜过去。
下午两点,飞机“嗡嗡”地从云层里钻出来,降在延安机场。蒋介石穿着笔挺的军装,戴着白手套,从飞机上下来时,胡宗南赶紧凑上去,腰弯得像个虾米:“校长,一路辛苦了!”蒋介石点点头,没说话,先往人群里扫了一眼。街边的人立马鼓掌,掌声稀稀拉拉的,有些老人手都拍红了,脸上却没什么表情。
胡宗南提前让人把接待的院子拾掇得跟西安的公馆似的,沙发、陶瓷盆具,连喝下午茶的西式餐具都摆上了,可蒋介石坐在沙发上,总觉得不得劲。他问胡宗南:“共匪的窑洞在哪儿?我去看看。”胡宗南赶紧带路,到了王家坪、杨家岭那些窑洞前,蒋介石蹲下来摸了摸窑洞的土壁,又看了看里面的土炕、木桌,皱着眉说:“就住这地方?”胡宗南赶紧接话:“校长,共匪一向装穷,其实早就偷偷转移了物资……”蒋介石没接茬,心里却犯嘀咕:这窑洞看着是真简陋,跟自己住的洋房差远了,可他们怎么就在这地方待了那么多年?
晚上吃饭,桌上摆着胡宗南特意准备的西餐,刀叉锃亮,可蒋介石扒拉了两口就放下了。他想起白天民众唱歌时,有个老婆婆嘴唇动了半天,愣是没出声,宪兵刚要上前,被胡宗南使眼色拦住了。他也想起那些挂在门口的画像,有的人家窗户小,画像太大,边角都卷了起来,看着就像临时贴上的。
第二天,蒋介石在参议会大厅见了二十多个“代表”,都是胡宗南提前安排好的。他讲了半天“戡乱救国”,底下人使劲鼓掌,可他总觉得这掌声跟延安的风一样,刮过去就没了。离开延安前,他站在飞机舷梯上,又回头看了一眼,街上的人已经散了,画像被有些人家悄悄摘了下来,扔在墙角。
后来才知道,胡宗南为了这次“欢迎”,前前后后花了几十万法币,那会儿法币贬值得厉害,老百姓买袋米都得扛一麻袋钱,可这些钱就这么花在了修路、空运家具、折腾老百姓身上。没过多久,沙家店一仗,胡宗南的主力被解放军打得大败,陕北的主动权丢了。蒋介石在延安那两天的“风光”,就像一场梦,醒来啥都没剩下,只有那句改版的“东方红”,在风里飘着,没人再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