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中国”——2025黄河主题旅游海外推广活动在延安黄河壶口

延安 更新于:2025-10-08 12:24
  • 聪颖春风0F

    9月16延安那场鼓声里藏着的机会:黄河旅游为什么开始被世界“看见”?

    那天在壶口瀑布的风里,鼓点像是把时间敲开了一道缝。安塞腰鼓的铿锵带着泥土味,卢旺达舞者的英托利让人突然意识到,黄河不仅有水声,还有可以被世界听懂的节奏。现场有来自联合国旅游组织和多国文化机构的嘉宾,这种国际化的阵容,说实话,让我一开始有点错愕:黄河,居然不只是我们记忆里的那条河,它正在被打包成一个可被海外理解的文化产品。

    观察这次活动,我觉得有三层意思在叠加。首先是内容端的厚度:从壶口到龙门石窟、再到敦煌莫高窟,这条线既有自然景观,也有历史遗存和活态民俗,构成了一个多维度的旅游叙事;其次是推广端的方式正在变:多语种视频、现场跨国表演和国际组织背书,说明相关方在试图把“黄河文化”做成全球可识别的品牌;再者是产业端的挑战与机遇并存——把文化带出去意味着流量,也意味着商业化风险和保护压力。

    关于风险,我不得不说一句亲眼见到的事。前几年我朋友小李跑去壶口,原本想看一场原生态的腰鼓表演,结果被安排在商演化很强的剧场里,互动变成了买票体验,村里老匠人的手艺被改造成“打卡道具”。这是失败的一个例子。成功的反面案例是我隔壁的张姐,在宜川做了一个小型的鼓乐工作坊,她请村里的老艺人带游客学几个基础节拍,门票不高但体验真实,回头客多,口碑好。对比这两件事,我觉得要让黄河旅游走向世界,保护和参与必须先行,商业设计应服务于文化而不是替代文化。

    说到操作层面,作为可能会去的普通游客或从业者,有几点比较实际的建议。对于海外游客,合理的行程并非把所有景点塞进同一趟旅行,深度体验比走马观花更容易留下印象,所以把壶口、龙门石窟与敦煌按主题串联,留出参与民俗活动和非遗体验的时间会更有收获。季节选择上,黄河中上游的风光在春秋较宜,而壶口在枯水季和丰水季的景致差别极大,提前查航班和当地气候比盲目跟团更重要。对旅游产品设计者而言,多语种叙事、沉浸式体验与当地居民参与的商业模式是赢得海外市场的关键,而不是单纯的景区包装。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黄河主题旅游国际化的几条底层逻辑已经出现。全球游客越来越偏好有故事、有互动的旅行;文化自信和地方记忆成为吸引力;国家级与地方级联动、国际组织背书能快速提升可信度。但真正能长期留住人的,是能让游客在回家后口中念叨的那一瞬:在黄土高坡上被鼓声震得眼眶湿了,在敦煌壁画前跟着讲解员把一个故事说明白,或者在一个小村落的厨房里学会一碗地方面。这些比任何营销口号都更有传播力。

    展望未来,我个人觉得几件事值得关注和推动。一是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验化和保护机制并重,政府和企业在推出线路时应当把收入的一部分回流给社区艺人,形成可持续机制。二是用数字化手段讲好黄河故事,不只是拍美景的短片,还要做连贯的多集叙事,让海外观众能够通过碎片化社交媒体累积对黄河的认知。三是鼓励跨省、跨行业的联合票务与联程体验,把线路从“看景”升级为“参与+学习+记忆”的长期产品。

    说实话,看到那一场跨文化的演出和发布的十条精品线路,我既感到一股期待,也有一点担心。期待的是黄河文化有可能在国际舞台上被更多人理解,担心的是如果操作不当,会把一个生命体变成一个快消品。至于你,是否愿意把黄河放入下一次出行清单里?如果去过这条河的某一段,你遇到过哪些让你感动或失望的瞬间,愿意把细节说出来让更多人知道吗?我很想听听你的故事。

    举报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