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召开“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聚力打好重点领域攻坚硬仗、为谱写陕西新篇、争做

延安 更新于:2025-08-06 13:01
  • 七夜盛君

    阳光讯(记者 郑玮)8月5日,延安市举行关于“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聚力打好重点领域攻坚硬仗、为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再增新光、再添浓彩”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延安市教育局、延安市科技局、延安市数据局等相关负责同志出席发布会并记者提问。

    延安市教育局:坚持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025年,延安市教育工作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国、省、市教育大会精神,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和战略属性,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不断丰富“五育并举”内涵。德育为先筑牢思想根基。延安市教育局制定“坚持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十条措施,得到省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充分认可,并予以全省推广;组织召开全市教育大会,全力落实《陕西教育强省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发挥好100所“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示范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分学段编辑设计“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专题精品课100节,在全市推广使用;建立中小学党史、国史教育基地126个,研学实践教育基地53个,红军小学35所,做靓“延安精神小小讲解团”等一批鲜活新颖的红色主题实践活动品牌;积极筹备2025年度学校思政课教师“大练兵”市级展示活动;

    智育为重提升创新能力。统筹推进“双减”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实施“五项管理”,夯实课堂基础;大力推动教育数字化建设,267所学校通过省级“数字校园”评估验收,建成省级“智慧校园”示范校3所,市级“智慧校园”示范校70所。组织参加陕西省第二十五届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延安市荣获一等奖24个、二等奖32个、三等奖42个。体育为基强健体魄意志。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全面实施课间15分钟、上下午各30分钟阳光大课间活动,择优遴选31个“活力大课间”典型案例参加省级评选;成功举办“奥运冠军面对面”进校园、全市中小学校园篮球、足球联赛等活动,建成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2所。美育为要浸润审美情怀。发挥好中央音乐学院等延安鲁艺传承单位教学实践基地作用,大力推进陕北民歌、剪纸、腰鼓、秧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课堂;举办“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艺术展演活动,遴选20个优秀作品参加省级展演;组织2025年“童声里的中国”延安市少年儿童歌咏活动,遴选4个优秀节目参加省级评选。劳育为本培养劳动精神。创建劳动教育示范校30所,用好南泥湾、南沟等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积极构建因地制宜吃在农村、住在农村、“向下扎根”,重拾乡土基因“向上生长”的劳动教育新模式。

    纵深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指导各县(市、区)深入推进“名校+新校”“名校+弱校”“名校+乡镇校”等多种办学模式,积极探索委托管理、城乡共建、校际联盟、项目合作等形式多样的集团化办学模式,6月12日,在宜川、黄陵两县召开教育集团化办学现场会,总结推广集团化办学经验,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出席会议。目前,全市已组建教育集团34个,覆盖学校91所,惠及学生10.13万名。积极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指导宜川中学、延长县职业中学等6所学校参与国家教育评价改革试点项目。

    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市政府分管副市长带队,组织人员赴华坪女高考察学习,与丽江市签订《教育合作交流协议》。优化师资队伍配置,招聘高层次紧缺人才118人、特岗教师200人。持续用好“优师计划”,为脱贫县补充28名优秀教师,并定向培养37名师范生。接续实施“延安市定向就业地方公费师范生项目”,定向培养300名优质教师。落实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与公务员工资增长长效联动机制,推进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全覆盖”,2025年发放补助2339.18万元,受益教师6724人次。组织开展2025年青年教师课堂市级竞赛。实施第九批省级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和2021—2023年省级优秀教学能手工作站站长终期考核工作。推荐21名优秀教师参加第十批省级学科带头人培养。选派784人次参加国、省培项目,选派512人参加全国中小学校党组织书记网络培训示范班。

    全力实施教育惠民工程。实施中省五大类教育项目271个,争取落实资金3.88亿元,下达教育民生资金5.23亿元,争取市本级教育预算投入3.39亿元,保障教育民生投入,持续改善办学条件。强力推进2025年“校园餐”、校服、教辅专项整治,着力解决群众身边不正之风问题,截至目前,共发现问题381个,已完成整改298个,正在整改83个。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延安无锡实验学校,今年秋季学期开始招生。宜川县、黄龙县通过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评估认定,黄龙县通过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评估认定。进一步完善覆盖全学段的学生资助体系,为9.9325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各类资助资金86935万元,确保“应助尽助”。持续健全“双线三单四强化”责任体系(双线:“政府一线按户籍和教育一线按学籍,纵向排查分层建档,横向比对补漏监管;三单:在校生、建档立卡贫困生、留守儿童、送教上门学生市县校月报清单,县镇村校按学期建立三类(户籍、学籍、建档立卡户)四级适龄儿童就读台账清单,通过市县镇村校互通告知、合力劝返机制,及时发放告知清单;四强化:强化招生管理,强化异地监管,强化帮扶教育,强化送教上门),开展2次专项排查,对600余名疑似辍学风险学生及时落实劝返复学措施,实现全市控辍保学“动态清零”。

    产教融合赋能职业教育。推进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加强过程性督导,对新建中职学校办学条件和项目进展进行实地督查。加强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工作,进一步优化中职学校专业设计。开展2025年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组织参加2025年陕西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金奖5项、银奖6项、铜奖6项。

    认真做好招生考试工作。全面推进“教育入学一件事”,统筹部署全市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严格考试管理,平稳有序组织初中学业水平测试、首届新高考、特岗教师招聘笔试、教师资格证笔试面试等工作。统筹调配资源、充分挖潜学位,全市13个县(市、区)15所中职学校全部开设综合高中班。全市教育教学质量普遍提升,各学校培优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群众的广泛赞誉。

    坚决守牢学校安全底线。积极研判校园安全工作,强化人防、物防、技防措施,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改,累计组织开展校园安全隐患大排查9次,下发督办函9份,排查整改校园安全一般隐患351个,重大事故隐患46个,正在整改重大事故隐患7个。全面推广食品安全“十统一、六到位”管理模式。深入开展新时代十个没有“平安校园”创建工作。积极推动教育系统“已交楼未进行消防验收项目”消防验收工作。关注师生心理健康,将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列为市级教育局长年度项目,组织实施2025年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全市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巡讲等活动,启动青少年心理健康干预“绿色通道”,全市13所定点医院负责指导。加强专门教育,成立延安市第九中学,计划于今年秋季学期正式招生,对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进行教育矫治。

    延安教育局坚持“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这一方向,突出“立德树人和集团化办学”两项工作,守住“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条底线,实现“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让延安人民满意”这一目标,同心同德、合力合谋,全力以赴办好群众“家门口”的教育。

    延安市科技局:深化科创改革 实施 “六项工程” 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今年以来,在省科技厅的大力支持下,在延安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延安市科技工作不断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大力实施以“六项工程”提升行动为主要内容的创新驱动行动计划,着力推动科技创新驱动延安经济高质量发展。

    推进创新产业融合,加速创新创业技术供给、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打造创新创业孵化载体、推动创新主体增长,夯实创新创业根基力量;聚焦成果转化应用,推动创新创业项目落地;完善体制机制保障,优化科技创新创业生态;壮大科技创新人才,汇聚创新创业智力保障。

    延安市科技局针对全市“7+25”现代产业链群发展中的“卡脖子”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难题,鼓励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联合攻关,征集重点技术需求185项,正在制定2025年科技计划项目指南。

    围绕全市苹果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和秦创原产业创新聚集区建设,组织申报区域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项目29个,65项省级“四链”融合项目完成答辩。聚焦煤炭绿色智能化、苹果数字化等重点领域争取省级科技计划项目93项、资金918.8万元。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8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

    面向应届高校毕业生设置科研助理岗位,依托科研经费作为科研助理岗位经费保障,2025年落实科研助理岗位35个,预计全年落实50个岗位。积极推动人才联合引育,推行“项目+人才”“校招共用”等引才机制,新引进专家团队6个,新增省级“科学家工程师”队伍2支。选派137名“三区”科技人才,深入宝塔区等9个县(市、区)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等推广应用,助力乡村振兴。围绕延安“7+25”产业链群及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筛选匹配171名博士组建15支延安大学博士服务团开展服务。加强技术市场建设,2025年新增技术经理人21人,累计达到381人,遴选7名技术经理人服务秦创原产业聚集区,促进技术对接落地。

    延安市数据局:数字改变生活 数据赋能未来

    2025年,延安市数据局紧紧围绕数字延安整体布局,聚焦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一条主线”,统筹推进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三个建设”,推动数据工作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

    在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目前,全市共建5G基站6426个,乡镇以上行政区、县级以上产业园区达到全覆盖。成功创建全国千兆城市,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13.75万户,宽带覆盖率53.93%。“无锡·延安”智算中心建成运营,全省政务数据灾备中心、市级政务云二期等项目启动建设,政务云、终端设备、信息系统信创适配改造加快推进,延安信创(攀升)科技有限公司计算机生产项目正式投产。建成新能源汽车充电站252座、充电桩1798个、充电枪2433把。

    在产业数字化发展融合方面,延安建成智慧示范果园20个、智能选果线103条、数字果园6800余亩。延长石油集团等4家企业通过国家两化融合贯标,黄陵矿业研发全国首个AI+NOSA智能风险管控系统,长庆安塞“数字油田”工业互联网建设和工业数字化转型水平国内领先。开发红色题材数字藏品《延安故事》,建成运营延安越界LBE沉浸式数字体验空间。

    在数字产业化发展成效方面,加快构建全市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和数字化治理、数字产业化、新型基础设施、产业数字化4条产业链,制定产业链实施方案、工作清单、项目台账,高标准构建符合延安实际的数字经济发展体系。统筹推进“政务信息系统、数字经济企业、数字经济项目”三库建设,梳理核查全市数字经济重点企业58家,拟培育重点企业177家,政务信息系统库414个,重点项目库64个。

    在数据价值化潜能持续释放。推动政务数据资源跨部门跨层级共享交换,建成全市政务数据共享交换、社保医疗一体化等平台,归集各类政务数据、视频数据和物联网数据。开展数据直达基层专区试点任务,审核“共享接口”2批次。实施“数据要素”行动,相继落地了圣地延安数字博物馆群、微信乘车码、易公交、医保支付等典型智慧应用20余个。连续参加两届“数据要素”大赛陕西分赛,基于秦创原遥感卫星大数据中心创新平台、中蒙畜牧业跨境数据产权合作创新模式项目分别获评最佳技术创新奖、最具发展潜力奖。

    治理数字化效能明显提升。建成全市政务服务“总门户”平台,市级电脑端可办事项924项,移动端“秦务员”APP可办事项324项,开办运输企业、信用修复等13个“高效办成一件事”上线点亮。建成全市12345诉求受理“总客服”平台,纳入承办单位1144家,整合非紧急类政务热线35条,累计受理群众诉求134.71万件。建成“i延安”全市掌上便民服务“总窗口”,完成7大场景134项服务聚合应用,推动个人数字身份“肤施码”与5类实体卡互通互认。全面加快数字乡村建设进程,吴起县获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吴起县数据服务平台入选全国数字政府创新成果与实践案例。

    下一步,延安市数据局将按照“赋能、提效、惠民、奠基”思路,坚持以数据资源开发利用贯通数字政府、数字经济等建设,全力推进数字延安高质量发展。

    举报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